《昆仑上下》正式出版发行
(资料图片)
日前,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所著的《昆仑上下》正式出版发行,该书以青海史前文化为重心,涉及地理学、历史学、考古学、语言学、生物学等多个领域。
据了解,该书内容涵盖了青海自然生态环境、十几万年以来人类逐步登上青藏高原的艰辛,数千年以来先民在河湟两岸发展农业、创造灿烂彩陶文化的历程,涉及汉藏语系形成、彩陶文化传播演化、彩陶纹饰内涵等诸多重要问题,还有对长江黄河源头的综合考察,对东西文化交流的思考,对经济生态的关切。
“作者是自然地理学出身,在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研究等方面深有造诣,又对考古学和历史学有特殊兴趣,尤其对考古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,在做自然地理考察的同时,兼顾考古学调查,收集了不少一手资料,所以书中关于青海史前考古的描述才显得既专业又真切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在评价该书时说,候光良教授是青海人,又在青海工作,书中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家乡的热爱,充满对现实的关怀。该书先是介绍青海自然生态环境,再叙述十几万年以来人类逐步登上青藏高原的艰辛,数千年以来先民在河湟两岸发展农业、创造灿烂彩陶文化的历程,涉及汉藏语系形成、彩陶文化传播演化、彩陶纹饰内涵等诸多重要问题。后面是对长江黄河源头的综合考察,对东西文化交流的思考,对经济生态的关切。视野宏阔,夹叙夹议,文笔优美,生动活泼,有些篇章本身就是游记和散文,写到用情处有时还会附上诗歌,读来很令人动情。
“青海地处祖国的西陲边地,加之在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,自然环境较为严苛,因此在很多人眼里,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短,文化底蕴薄,文物遗迹贫乏。近些年的一些重大发现,发现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非常古老,改变了大家传统的认识,环境如此恶劣,人类为什么在这里活动,他们什么时候去的,他们是怎么去的,他们为什么去,他们在那里是如何生存的等等诸多问题一下子映入人的脑海,极大了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,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,大家也意识到尽管这里海拔高、高寒缺氧,但这里不缺热情,不缺勇气。只要有人在的地方,就有文化,就有历史。”侯光良教授说,作为一名深爱青海这片热土的青海人,深感有责任宣传青海的地理、历史与文化,她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景,更有伟岸深厚的文化。让大家知道她的美,让普通大众领略她的风情万种,因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力争将科学发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展现出来,又不失通俗易懂、生动有趣的大众口味,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,这便是本文撰写的初衷与风格。
候光良教授表示,本书所述时段从中更新世的旧石器中期直到青铜时代,以史前石器、陶器、玉器、岩画等实物为根蒂,选取部分比较有代表性文物遗存,每个时代着墨各有不同,并没有反映出整体面貌,各有侧重进行阐释;这些文物它就本身是一件冷冰冰的器物,但是如果深入地挖掘其蕴含的文化、考古与历史内涵,它瞬间就有了生命力,变得有血有肉,它会告诉它们所经历的风和雨,它是时光的遗存、历史的见证,通过它得以反演青海古老的历史,进而讲好青海故事,树立文化自信。
作者简介:侯光良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教青海师范大学;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,《古地理学报》编辑委员会委员,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,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青海省“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”领军人才,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,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,出版著作6部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、教育部、省科技厅项目多项,其科研成果获得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三等奖、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(哲学社会科学类)(2020年度)二等奖,第九次(2011年)和第十一次(2015年)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项。2008年参加了“三江源头科学考察”,野外41天的考察,完成了对三江源地区地理专业的考察任务。(万玛加 王雯静)